很多人在购买保险的时候,最开始接触到的都是重疾险。

在谈到医疗险的时候,会说:“我已经有社保了,不需要商业医疗险……”

那么究竟是不是需要商业医疗险,哪种医疗险是最适合我的呢?

想要买对医疗险,就要先对医疗险有个基础的认识。


医疗险,就是报销医疗费用的保险。

无论是社保中的医疗保险,还是商业医疗、或者单位给上的补充医疗。都是医疗险的一种。

很多人认为,医疗险不过就是报销医疗费用而已。

花多少报多少,意义也没太大呀,我有医保,看病花不了多少钱。

但实际上,医疗险最大的意义不是报销。


有什么样的医疗险,会极大影响“风险“发生时,当下的医疗决策。

--什么意思?

有一位男主,为了对家庭负责,在癌症来临时,选择不治病,把重疾险和寿险理赔款,都留给家人。

他之所以会做这个决策,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医疗险。

--

如果他只有社保,因为家庭经济压力大,他大概率只会选择社保内用药。

社保外的特效药、靶向药之类的,大概率是不会考虑的。

如果他在社保外有百万医疗,而他买的百万医疗能报销他需要的特效药,那他的住院费用大多数能报销的基础上,一定会选择用特效药。

如果他有中端医疗,就能选择手术更快、条件更好的国际医疗部。

如果他有高端医疗,那就是,在最好的医院,全球顶级专家、最好的治疗手段为他服务,只要现有的医疗条件能治,他就不会“被耽误”。


所以,有没有医疗险,有什么样的医疗险,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就医决策。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医疗险,大家绝不能仅看到他的报销功能。


那只是表象。

医疗险更核心的功能,是不同医疗险,对应不同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上限。

也就是说,对应了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保障”。

也就是我上面说的,医疗险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就医决策。


我们买医疗险,更多的是想通过医疗险获得“治疗效果保障”。


治疗效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所以我们挑选医疗险的所有逻辑,所有的思路,都是围绕着如何去保证治疗效果的。

这是基础。

第二点,医疗险是短期保险。

即便是10年、20年保证续保,保司也一样保留了费率调整的权利,最终也有到期的一天。

而医疗险是需要健康告知的。

如果健康已经没了,那么大概率无法购买医疗保险了。我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不止一次的“拒保”、“除外责任”……

所以医疗险并不是我们想买,就可以买的,并且越早买就越好。

就比如我自己,今年体检,检查出了甲状腺囊肿、乳腺结节三级等等好几个问题。

虽然都是小毛病,但如果再核保其他,甲状腺和乳腺部位,极有可能“除外承保”。

好在我的高端医疗十年保证续保,十年之内不用重新核保。

十年以后,我这几个身体问题大概率已经被我处理好了。

运气好没有其他问题,可能到时候还能标体承保。

--

这里就得出,我想说的挑选医疗险的第二个逻辑:


因为只有完全健康的身体,才拥有挑选所有产品的权利。


但是,我们谁都不知道,疾病什么时候来。

你必须把每次购买医疗险,都当做最后一次购买医疗险的机会。

所以,医疗险的续保稳定性,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一点。

有了理念和挑选逻辑,才到选什么产品。

那挑选医疗险的第一步呢?


一定要选对保险公司。

足够靠谱的保险公司,对我们购买医疗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随着被保险人年龄增长和医疗技术的升级,医疗险必然会涨价。靠谱的公司在涨价方面不会特别离谱。

二:也是最重要的,在比较重大的疾病来临之时,选了哪家保险公司,和我们的治疗效果息息相关。

一定要时刻牢记,保障治疗效果,才是我们买医疗险的真正目的。

我知道你有问题想问。

治疗效果不是就和钱有关吗,和保险公司有什么关系?

买个小公司但保额高保障全的,只要合规投保,保证出险不就完了?

问得好!


你会发现,在患病以后,真正站在我们立场上关心我们就医、解决核心疑难就医问题的,可能真的就是保险公司了。


而越优秀的保险公司,实力越厉害,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所以医疗险的保单背后,不仅是医疗费用,更是医疗资源,和我们生病时,要挑选的盟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医疗险,一定要优先选足够靠谱的公司。

那么问题又来了。

什么样的公司靠谱?

医疗险条款都是相似的,区别不会特别大。

但是条款背后隐藏的实力差距,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北上深和四五线城市的房价,差距十倍不止。

那怎么挑选保险公司呢?

第一,你要考虑它是不是能够长期地陪伴我们,也就是公司本身的实力和稳定性。

第二,你要考虑它在需要的时候能否提供足够的支持,也就是服务能力。

医疗险和类似增额终身寿这类产品不一样。

如果保险公司经营不善,被接管,增额终身寿险这种还好,毕竟收益都写在合同里,新公司还是会照合同履行。

但是医疗险不一样。

医疗险是短险,可以不续保,可以停售。

如果保险公司经营不善被接管,必然会停售。

万一那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已经不是健康体了,可能其他保险公司的产品也买不到了。

所以对于医疗险,我们要尽量选择那些资金实力雄厚,背景强大的公司。

如果你不会看,就看排名。

或者直接看那些长期霸榜世界500强排名的保险公司。

不过关于公司的实力,还有隐藏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医疗方向的能力。

有些公司经营很稳健,实力比较强,但未必在医疗领域有着充分的布局,对医疗行业也没有深刻的理解。

医疗方向的实力可能还不如二三线专做医疗的保险公司。

医疗方向的能力和布局,最直接的,看他所签约的医疗机构数量。

以及覆盖的三甲医院率、百强医院率、国家医学中心率。

甚至有的保险公司有专门的医疗事业部,有签约的国际和国内顶级医疗机构和三甲名医。

签约的医疗机构越多,尤其是签约的三甲医院和顶级医疗机构数量越多,可选择就越多。

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保险公司就可以从他的医疗网络中,帮我们搜寻到真正能够保障治疗效果的最合适的医生。

由于医疗是可以跨国界的,有的保险公司不仅国内的医疗服务能力强,还有国际顶尖医疗资源。

比如买保险的时候,你经常会看到就医绿通,重疾绿通,或者专家二诊等等保单外的增值服务。

很多家保险公司都有。但是服务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这一点的确重要,其实,许多保险公司会以打通了某些医疗资源做为卖点来销售产品。---

同样是专家二诊,有的只能提供国内同科室的其他医生的意见,有的能提供世界顶级专家的意见。

必要时安排客户享受国际创新药、创新技术,为其提供新的治疗可能。那两者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以上就是医疗险的基本挑选逻辑。

如果你已经开始研究过医疗险了,那么你就会发现市面上的医疗险攻略大多只讲了某一种类型的医疗险,比如说百万医疗险。

但如果只说一种,既不客观也不全面。

就像你现在要购买代步的交通工具,有自行车、小电驴、小轿车、SUV、甚至直升飞机都可以供你选择。

但是我日常上班就骑小电驴,方便快捷,所以只给了你购买小电驴的攻略。

并且告诉你,世界上只有电瓶车才是最好的,性价比最高。

可如果你恰好需要的是小轿车,那么到阴天下雨后悔的时候,我肯定是有责任的。

百万医疗

哪个险种的杠杆率最高?

是定期寿险、意外险还是百万医疗?

如果单纯从保费和保额来看,对于中年群体,还是百万医疗的杠杆率最高。

---如何验证呢?你看一下,50岁以后,百万医疗的保费变化就知道了。---

百万医疗的初衷,是以最低的保费覆盖最大的风险。

传统百万医疗,一年几百块钱,就可以拥有两三百万的住院医疗保额,还能覆盖门诊特定治疗风险。

国内的公立医院一般包含三个体系:普通部、特需部和国际医疗部。

大多数百万医疗默认只覆盖普通部住院。

当然也有一些优秀的百万医疗,可以覆盖特需和国际医疗(有70%的报销比例和3万的相对免赔额)。

对于百万医疗来说,最常规的责任就是住院。

小到阑尾炎住院,大到恶性肿瘤,通常只要不是条款除外的疾病,在扣除免赔额以后,住院都能赔付。

但是提醒一条,常规责任里如果想报销住院前后门急诊。

住院的时候,需要注意住院前后门急诊的天数。

比如要求住院前7天门急诊,如果最终办理住院的时间,和刚开始门诊的就医时间相隔超过7天,就没办法赔付。

百万医疗的责任扩展

1、区域扩展:

比如有些可选责任,可以覆盖日本、美国、海南博鳌等地区的治疗。

2、医疗机构扩展:

有些产品对医疗机构的限制,不仅仅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普通部,还可以扩展到二级以上医保定点医院。

有些私立医院也属于医疗保险定点资质要求,如果客户在这类机构住院,也可以获得赔付。

但是,如果买百万医疗的时候,选择的是无社保身份,住院的时候尽量还是选择公立医院普通部。

因为私立医院即便拿到了医保定点资质,但在医院内部,也分为社保报销体系和非社保体系。

如果客户在医保定点私立医院,选择“无社保身份”住院,大概率有不能赔付的风险。

3、对特需和国际医疗就医的扩展,一般会有报销比例和相对高的免赔额。

4、治疗方式和药品扩展:比如质子重离子、外购药、特效药等,

不过这些责任大多数可以单独购买,如果之前买的百万医疗没有该类责任的话,可以单独买一个,非常便宜。

最后提醒一点。

市面上还有一些“核保宽松”的百万医疗,如果是健康体,不建议购买这种医疗险。

因为投保人大多数是有健康问题的人,未来这款产品的赔付率管控就会比较大。

小结:

购买百万医疗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最低成本防范大风险。

但这种医疗费用风险的的抵御,很难有很好的就医品质。

常常会出现在实际看病住院的时候,“这也不报,那也不报”。

而且因为百万医疗只能去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普通部,住院和手术都需要排队,在重大疾病面前很难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中端医疗

中端医疗通常来说也是只覆盖住院责任。

费用也不高,35岁左右的男士,一年也就三四千块钱。

中端医疗最大的特点,是可以0免赔。

并且覆盖公立医院的特需甚至国际医疗部,大大提升客户就医体验。

但绝大多数产品,依然是只覆盖公立医院,或者二级以上医保定点医院,不覆盖私立医院和海外医疗。

整体来说,不管是基本责任还是扩展责任,中端医疗都可以看成百万医疗的升级款。

高端医疗

对比百万医疗和高端医疗,就像共享单车和奔驰车都叫车。

看起来都叫车,实际上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从医疗网络上来看,中端医疗绝大多数只包含公立医院。

而高端医疗在公立医院的基础上,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合法医疗机构(昂贵医院需要加费),甚至全球的顶级医疗机构。

从保障责任来讲,有些高端医疗可以覆盖孕产、齿科、体检之类的附加责任,保障更全面。

一个保障齐全的高端医疗,可以获得全球最顶尖的医疗技术和药品,在更高的就医品质和效率的基础上,真正高性价比让客户感受“医疗自由”。

当然,价格上也要更贵,大多数要在上万元。

不过在真正面临大风险的时候,这点保费其实又不算什么。

高端医疗+门诊责任,一年的保费几乎涵盖了未来一年的所有医疗花销。

也就是说,续保期间,不管发生多严重的疾病,医疗费有了明确的上限。

并且因为是在国际医疗部或者私立医院就诊,看病效率也大大提高,不会被拖延。

举个例子:

我和孩子都有高端医疗保险,今年10月份的时候,一岁半孩子突然发烧。

我先打高医客服电话,让客服帮我预约北京西边可以挂到的呼吸科急诊号。

客服很快回电话告诉我,当天呼吸科,包括新世纪儿童医院,都已经挂满。

但是和睦家京北急诊可以去。

于是我带孩子去了和睦家。

去了排队半小时,很快看完,签字就可以走人,全程不花钱。

再说一个案例。

去年4月份合胞病毒期间,北京冯女士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医疗条件,给自己和孩子投保了高端医疗。

年底公司体检之后,发现乳腺异常,于是她赶紧先去了家附近的三甲医院就诊。

经过钼靶和增强核磁检查,医生建议立刻手术。

于是冯女士又赶紧联系了我们,我们建议进行二次专家会诊。

冯女士同意以后,我们联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协和医院的肿瘤外科的三位知名专家会诊。

专家意见非常一致,要求客户尽快手术。

于是冯女士在协和国际办了住院,并且在一周之内由一位乳腺领域顶级专家主刀手术,手术非常成功,目前康复状态良好。

其实案例中的冯女士,最开始选择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医生也给她开了住院单,但是排队大概要2个月才能手术。

但很明显对于肿瘤这种容易扩散的疾病,等不了两个月那么久,但是因为国际部费用高,又背靠协和,天然容易获得更好的资源。


医疗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品质,也是高端医疗的重要意义。


更快获得医疗资源,获得更高品质的医疗资源,才是就医效果最好的保障。

---主体内容摘自[想想保险规划]长文